對于多數準媽媽來說,孕育寶寶是一件讓人激動又幸福的事情,雖然十月懷胎一點也不輕松,但是每個媽媽都在努力適應這個角色。因此,準媽媽對于自己的行為舉止特別謹慎,很怕一時粗心大意影響到胎兒。
尤其是飲食這方面,我們都知道母子相連,胎兒吸收的營養物質源于母體飲食攝入,每當肚子挨餓時,準媽媽會潛意識覺得胎兒也餓了,于是趕緊去吃加餐。結果導致體重增加過度,反而危及到胎寶寶的健康。
那么,在這個特殊時期孕媽媽控制飲食,胎寶寶會挨餓嗎?下面就讓遇善恩帶你一起去了解吧!
胎兒的營養來自于哪里?
在子宮內,胎寶寶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物質全部由臍帶輸送,臍帶的血液則來源于胎盤。
胎盤:
胎盤的結構非常復雜,內有兩套血液循環:一套與母親血液循環系統相通,另外一套則與胎寶寶血液循環系統相連。
兩套血液循環在各自封閉的管道內循環互不相混,但可以進行物質交換。
胎寶寶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和氧氣,由孕媽媽血液進入胎寶寶血液;而胎寶寶的代謝廢物和二氧化碳則由胎寶寶的血液進入孕媽媽血液,通過血液循環排出體外。
孕媽媽體內的營養物質并非全部來自飲食
血液中營養物質的來源非常復雜:一部分來自飲食,另一部分則來自各臟器之間的互相調配。
血液運送營養物質到相應的器官組織利用或儲存。
比如:把氨基酸(蛋白質)和葡萄糖運送到各個器官利用,把鈣運送到骨骼儲存等。
此外,各器官之間還要交換和互相提供營養物質。
這也是通過血液來輸送的,如肝臟糖原分解產生的葡萄糖運送到大腦利用,把肝臟合成的脂肪運送到脂肪組織儲存等。
胎盤及胎寶寶作為母體的一部分,總是優先得到其他各個器官的支持。
如果母親未能按時進餐,血糖飲食來源告急,那么肝臟中儲備的糖原將分解為葡萄糖,由血液運送到胎盤,供胎寶寶利用。
孕媽媽吃得多胎兒并不會得到更多
胎寶寶直接利用的不是母親吃起吃進去的食物,而是母親的血液。
血液只是營養物質的“運送車”,而不是“儲存器”,所以,即使孕媽媽攝入更多的營養物質,也不會儲存在血液中,而是會儲存到其他器官組織。
所以,建議孕媽媽不要吃太多,否則會對自身健康很不利。
有的孕媽媽表示,只要對孩子好,自己的身體無所謂,言外之意,只要胎寶寶能得到更多營養物質,自身健康問題就不是問題了,這種想法非?;闹?
●胎寶寶不會得到更多營養;
●孕媽媽身體不好,胎寶寶的身體怎么會好呢?
●即使母親少吃一點,也不意味著胎寶寶會挨餓!
因為如果飲食中營養物質有小小的欠缺,孕媽媽各個器官組織儲存的營養物質會動員起來,優先滿足寶寶的營養需要。
需要注意的是,如果孕媽媽進食明顯不足或飲食搭配不當,的確會造成某些營養物質的缺乏,這是無法由母體儲備來彌補的。
孕期飲食充滿藝術性,既要滿足胎兒和母體的營養需要,又不能吃得太多,否則將在孕育寶寶的同時還“孕育”著大量多余的脂肪,有時候脂肪重量甚至遠超胎兒重量,給妊娠及產后生活帶來很多麻煩,所以孕媽們要均衡飲食,適量運動。保持合理的體重增長是關鍵孕期飲食充滿藝術性,既要滿足胎兒和母體的營養需要,又不能吃得太多,否則將在孕育寶寶的同時還“孕育”著大量多余的脂肪,有時候脂肪重量甚至遠超胎兒重量,給妊娠及產后生活帶來很多麻煩。那如何才能拿捏好分寸呢?保持合理的體重增長是關鍵。
孕婦增加的體重包括胎兒、胎盤、羊水、增加的血容量、增大的乳腺和子宮以及貯備的脂肪等,它們顯然都是為胎兒準備的。除貯備的脂肪之外,其他部分的增長都是胎兒發育所必需的,稱為“必要性體重增長”。雖然貯備脂肪對胎兒也有潛在的益處,是為泌乳做準備,但并不是胎兒生長發育所必需的,而且一旦貯備脂肪過多,將增加母體代謝負擔,帶來健康損害。
一般來說,“必要性體重增長”主要受內在遺傳機制的控制,所以相對比較穩定,不同的孕婦差別不大。以胎兒出生體重為例,3.2千克是平均值,超過4千克就屬于異常(巨大兒)了,少于2.5千克也是異常(低出生體重),所以正常情況下不同孕婦其實都差不多,差值幾乎不會超過1.5千克。
然而,孕期脂肪貯備量的多寡在不同的孕婦身上卻有很大差異,甚至相差一倍。先是腰腹部,再是臀部和腿,然后是背部和肩膀,最后是臉部及四肢都會有明顯的脂肪堆積。這就造成不同孕婦體重增長相差較大。簡單地說,不同孕婦體重增長方面的差異主要是脂肪儲備造成的。
因此,管理孕期的體重主要是管理脂肪。如前所述,胎兒發育依賴的是母親的血液,而不是媽媽的皮下脂肪、內臟脂肪或其他部位無處不在的脂肪組織。媽媽儲備再多的脂肪,也不會被胎兒利用。
一般認為,孕前體重正常的孕婦,頭3個月增加1.5千克,隨后每周增加0.5千克,總增重11.5~16千克為宜;孕前偏瘦的孕婦體重增長應多一些,頭3個月增加2.2千克,隨后每周增加0.5千克,總增重12.5~18千克為宜;孕前體重超標的孕婦體重增長應少一些,頭3個月增加1千克,懷孕中后期每周0.3千克左右,總增重控制在8~12千克。